7月8日,距离最后的关口只差一天。
6 月 25 日,OpenAI通知部分开发者,将从7月9日起阻止来自其不支持地区的API 流量,不幸的是,目前OpenAI仅向161个国家和地区开放API,中国恰好未包含其中。这意味着,中国的开发者们将不能使用来自OpenAI的API服务。
这份“禁令”,有人将其与曾经的“芯片”断供相类比,认识到国产大模型发展的重要性;也有人设想未来,看到了国产大模型崛起的机会与即将面临的严峻挑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或许就是OpenAI这个大模型领军者的能量。
不过作为追随者的国产厂商,历经两年的发展已经变得有模有样。在OpenAI禁令下达的不久后,这些厂商已动作起来,试图吃掉OpenAI遗漏的盘子。那么,这个盘他们真的能接得住吗?
当一条街上最受认可、人流量最大的饭店被关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周围的饭店会趁着这个机会大力促销抢客。现在的大模型领域就是如此。
随着OpenAI禁令的公布,大模型厂商迅速行动起来,推出了自己的迁移方案,甚至有的还抛出了零成本迁移服务,主打的就是一个“来就行了”。
其中,最先动起来的是百度智能云千帆,推出“0元迁移+服务”的豪华套餐。其中,文心旗舰大模型首次免费,针对OpenAI迁移用户赠送与OpenAI使用规模对等的更高级旗舰模型使用包,在7月25日24点前适用。
大厂中,阿里云也不甘示弱,承诺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中国大模型替代方案”,通义千问为中国开发者提供2200万免费Tokens和专属迁移服务;腾讯云宣布为新迁移企业用户免费赠送1亿腾讯混元大模型tokens(标记),并提供免费专属迁移工具和服务。
此外,智谱、零一万物、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也加入到这场接盘之争中,抛出了“特别搬家计划”“Yi API二折平替计划”“零成本迁移计划”等。其中,月之暗面发文表示,“Kimi开放平台接口完全兼容 OpenAl,最快五分钟实现丝滑搬家。”
这些新老厂商们有着自己的底气。如果说发展早期,国内厂商许多“套壳”OpenAI,将技术化为己用,甚至大厂都有过这样的传闻,那么经过发展,当下国内厂商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实力。
如周鸿祎所说,“国内在早期大模型训练时,会用OpenAI来生成一些微调的数据,相当于把OpenAI GPT-4的能力‘蒸馏’到国内本地大模型里,但这是在大模型发展早期。现在大模型的很多训练方法、数据、工具都已经发展非常成熟了,这样做的厂商应该也不太多了。”
从行业端来看,这次OpenAl禁令,除了让一些仍然继续“套壳”的厂商生存艰难外,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产厂商反倒是利好:一,给他们空出了一点儿盘子;二,敦促他们继续加强自主研发投入。
曾经在团购、共享出行、共享单车这些领域上演的百团大战,如今正在大模型领域上演,且战况更加激烈。
最近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4)上,参展大模型的数量由去年的30多款,迅速增长到百款,其中有阿里、华为、百度、商汤、腾讯、网易这些老牌大厂,也有智谱、百川智能、阶跃星辰这些新势力。
“这个WAIC是我参加以来最火的一次”,百川智能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在一场论坛中感慨道。
火热的市场,催化着这些厂商不断迭代,此次大会期间,华为、快手、商汤、腾讯、网易、B站等厂商各展所长,或从娴熟的业务入手,或从精通的视频起步,或发挥自己在语音能力上的优势……
中小厂同样有自己的竞赛智慧。有厂商表示,2023年做了20多个应用场景测试,而今年仅保留和聚焦了“企业营销大模型”这一场景,并不断进行深挖,解决最困扰企业发展的获客成本问题。
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的诞生元年,那么2024年就是大模型的应用元年。所有人都试图找准自己的优势,更快找到自己与产业、与商业的落地点。OpenAl禁令后的抢客竞赛,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竞争新日常。
意不在价格战,那么国内厂商的这些降价动作真正目的是什么?
大模型兼顾C端和B端属性,OpenAI的ChatGPT可以在全球普通科技爱好者中掀起一轮机器人对话热潮,也可以与苹果、微软合作。前者让大模型这个概念爆火,让OpenAI估值暴涨,让全球资本看到大模型的无限前景;后者让大模型落地到产业中,让它可以商业化。
现在许多大模型厂商都有面向C端的聊天机器人,这成为它们向普通用户展示自身能力的窗口。但大多数厂商都像OpenAI一样将当前的发展重心放在了商业化上,其优先级甚至超越了模型能力的发展。据外媒报道,OpenAI 正在考虑将其治理结构转变为一家营利性企业。
尤其是对于中国厂商来说,商业化普及必须加速。原因有二:
一,投入大。大模型投入动辄数十亿、数百亿,再大的企业都不能长期单纯投入不产出,所以需要一边深入基础研究,一边做应用研究,将技术尽快转化为成果,促进技术与市场的正向循环;
二,赢者通吃。大模型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在商业化上慢人一步就必须耗费更大的成本抢回份额,甚至还可能步步慢。
而无论是成长为超级应用,还是发展为深入产业的超级模型,大模型商业化普及的前提是用户/客户普及。
民生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当新应用上线时,市场应从成长性的维度出发,观测用户规模和活跃度、下载量、产品迭代等指标,关注应用的发展潜力,弱化对付费用户规模、付费渗透率等营利性指标的考虑。
结语
在打响价格竞赛、抢客竞赛的同时,大模型厂商不能忽视的还有另一个关键之战:技术之战。
降价竞争的背后是技术之战。单纯牺牲自身利润的降价是莽夫之举,正面的案例是优化架构中的各个部件,降低训练成本、推理成本。
竞争的终极是技术之战。大模型是一个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顶级的技术几乎是一切竞争的先决条件,造轮子、买沙发式拼汽车的糊弄方式在这里一定不适用,别人不会留着时间等你,用户也没有耐心等你。
现在才是竞争加速的初始阶段,但也是关键阶段。或者说,任何时候都是关键阶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SEO优化专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96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