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秋季大报告》显示,曾经最为火热的短视频行业,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饱和和监管升级等原因,用户规模增速大幅下降,抖音、快手等排名前列的APP用户数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下降。
这是行业在猛增两年之后,首度出现这一情况。这也意味着,短视频行业正式迈入下半场。毋庸置疑,短视频上半场的胜利者属于抖音、快手们。不过,进入到用户饱和,流量红利消失的下半场之后,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市场,竞争愈加残酷。
一方面是腾讯、百度、网易等传统互联网巨头仍在大力投入短视频业务,另一方面诸如动次、梨视频、VUE等中小短视频平台,凭借着独特的产品定位,以及比抖音快手以及互联网巨头们更强的创新意愿和创新精神,还在持续发起冲锋。
回顾两年来热闹的短视频上半场大战,主题无非流量和资本,资本更为雄厚,流量来源更为充沛的玩家获得了生存机会。进入到下半场,短视频行业竞争规则或将彻底改变。因为,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流量红利已经消失,资本市场也已降温。而对于还在这一市场鏖战的短视频创业者来说,竞争思路和策略或许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在我看来,如果说短视频创业上半场的竞争是流量与资本的单边战争的话,那么下半场的竞争将是围绕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等各个环节的多维战争。
产品之争:同质化必死,持续创新能力成关键
上半场残酷的竞争中,抖音、快手们占据先发优势,胜者为王,其他一众类似的短视频应用销声匿迹,即使是腾讯“复活”微视,并大手笔撒钱推广,贴身近战抖音,依然收效甚微。说到底,这些产品之所以没有干掉抖音快手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产品方面没有差异化的创新,用户根本没有意愿切换到新平台。
因此,进入到下半场的竞争之后,短视频创业者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产品差异化的问题。目前来看,市场上依然保持活跃的短视频APP基本上都是比较具有差异化定位的产品。比如动次更加垂直于音乐产业,核心用户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音乐人、作曲家等,内容多是音乐人的创作精品化内容,而不是像其他短视频平台更多是将音乐作为BGM的泛娱乐内容,这使得平台有浓浓的“音乐气息”。又比如梨视频,其主要专注在新闻资讯领域,内容时长控制在30秒到3分钟之间”,主要展现新闻事件最精华的内容,网罗了一批热爱看新闻短视频的用户。
另一方面,产品还需要有持续创新能力,因为竞争对手的跟风复制的速度很快,所以这就对短视频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相较于其他短视频平台,动次的持续创新能力更加突出,仅仅半年之后已经有两次重大功能创新。今年4月份,动次短视频APP在其3.0新版本中国内首家推出“多格短视频”,使得平台内容形成裂变效应,不仅增加了用户的活跃和粘性,更使得动次内容的丰富性大大提升。随后,“多格短视频”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标配”。
而在最近,动次APP再次更新版本,悄然上线了4.0新版本,在新版本中推出了又一个创新功能:速拍。借助4.0版本的速拍功能,用户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动作、说任何一句话,动次可以将这些动作合成一个看起来比较鬼畜或者好玩的一个视频。
这一功能推出后,再次降低了普通的用户的创作门槛,普通用户的创作热情被彻底调动了起来。尤其是由动次网友用“速拍”功能原创的“我要吃肉”,凭借着洗脑的“动次打次”节奏,多变鬼畜的玩法,成为今年又一经典的网络神曲,迅即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刷屏效应。
不难看出,短视频行业的下半场竞争中,更需要产品具有真正的差异化,然后通过持续的差异化创新不断提升产品体验来不断收获用户的口碑,最终量变引发质变,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技术之争:拥有核心技术是防止被抄袭复制的最大“护身符”
另一方面,单纯依靠在产品层面的持续创新,可能并不能建立足够高的竞争门槛,因为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一直依赖都是复制抄袭成风,一旦一个具有创新功能的产品出现,市场上立马就会有众多的复制品和赝品出现。比如动次此前3.0更新之后,国内就有众多竞品竞相跟进,推出了相似的功能。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除了道德谴责和法律诉讼之外,根本无法彻底扭转这种外部环境。
在我看来,功能或许可以复制,但是核心技术却无法抄袭,短视频创业者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大法宝,就是通过核心技术攻克来建立更高的竞争壁垒。
从动次4.0来看,相比此前的3.0,这款短视频APP的技术含量显然更高。4.0版本的核心玩法是推出了“速拍”这个新功能,可以分别录制6个只有5秒的视频,最后动次平台会进行智能合成。在录制的过程中,系统会给出提示和引导,比如“瞄一下”“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录制完成之后,可以选择“音乐”和“视频背景”,通过动次创新的声纹提取和智能匹配,从而生成一个全新的作品。虽然只是新推出一个小小的速拍功能,但是背后可以看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雏形。
这样的技术实力,很难想象是一家创业公司所能够拥有的。不过,如果了解动次APP的团队背景的话,对于动次这一技术创新并不意外。动次CEO杨宝成曾任阿里数字娱乐综合渠道负责人,前酷狗音乐副总裁。动次合伙人&产品/设计负责人陈坚曾任阿里巴巴旗下高德软件产品设计总监,多米音乐产品设计总监,腾讯CDC五年产品设计师;合伙人&技术负责人赵凌曾任小米技术总监,阿里数娱事业群技术总监、豆瓣音乐技术总监、多米音乐技术总监。可以看到,动次的核心团队全部都是同时具备互联网技术和音乐基因。而动次CEO杨宝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玩笑般的透露,“全中国互联网行业里面既懂音乐又懂产品的人,将近有一半在我们公司,还有一半在创业。
事实上,技术作为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竞争的主旋律,背后其实是人才之争。而在建立技术竞争壁垒的这件事上,BAT们其实动手更早,纷纷在美国硅谷建立研究院,其实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网罗全球顶尖的技术人才。而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去海外市场挖人建立技术门槛显然并不现实,最现实的是,尽早囤积最适合公司发展的核心技术人才。
商业模式之争:离钱更近才有生存的权利
面对突入其来的资本寒冬,除了在产品方面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和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之外,对于当下的短视频乃至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要尽早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那么,对于动次、梨视频、VUE等这样的中小短视频应用而言,又该如何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呢?
一般来说,移动互联网公司在寻找商业模式时,往往围绕着平台流量变现展开,主要借助于广告、电商或游戏进行商业模式探索。VUE创始人李藻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其目前一个重要的商业化途径就是与广告主合作的互动广告。而对于梨视频而言,作为新闻类短视频,其商业模式当中必然缺乏不了广告这一最常见的创收方式。
不过,对于中小短视频平台而言,以流量变现为手段的商业模式可能并不可行,一方面是平台流量可能支撑不了商业客户追求高曝光率和转化率的需求,另一方面,无论是软广告还是硬广告,都不可避免的会对用户的体验造成一点的伤害,这对于还处于用户积累期的中小短视频平台来说可谓是商业大忌。
而在此前,动次CEO杨宝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动次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着音乐宣发/娱乐营销、新人挖掘/IP孵化、音乐版权、内容制作等方面展开。这意味着,动次短视频APP将抛弃了商业广告这一线上平台最常用的商业化路径,而是希望向其一直聚焦的音乐产业的纵深挺进,借助于自身独特的音乐短视频玩法,来推动整个音乐产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变革,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商业回报。
事实上,音乐产业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2017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3253.22亿元,并且目前仍在高速增长当中。而对于聚焦在音乐产业的动次短视频来说,或许更容易能够找到连接整个音乐产业各个环节的商业场景。
比如原创音乐版权领域,基于动次与音乐人建立的深度联系,动次后期可以与平台上音乐人达成独家版权内容合作,通过向更大的音乐平台、短视频平台输出版权来获得收入。并且,基于平台上音乐人的创作能力,动次后期可以参与众多音乐、影视、电视剧等内容的制作,制作微电影、网剧等内容,通过与各大内容播放平台合作,输出优质的相关音乐内容来获取商业回报。
而在音乐演出领域,动次APP可以对于平台上音乐新人进行挖掘和IP孵化,继而渗透到演出市场。实际上,在这一方面,动次已经有所尝试。就在最近,动次就成功举办的首届“动次创造音乐大赛”,发掘平台上一大批优秀的原创音乐和潜质音乐玩家,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如何对这些新人进行IP孵化和运营。
而在音乐宣发领域,动次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据动次CEO杨宝成透露,不完全统计,动次上至少聚集2万多名音乐人,其中不乏像谢春花、莫西子诗这样的知名音乐人,不少音乐人已经开始在平台上进行原创作品的首发和宣传。可以预见,随着动次平台在音乐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很可能成为音乐人新作品的首发宣传平台。
总体而言,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短视频创业者需要更加理性,不能再寄希望于“一夜成名”,而应该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在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同步发力,以此才能逐步赢得市场的认可,在这个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SEO优化专员,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95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