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append()方法详解:避免意料之外的结果
本文深入探讨Go语言append()方法的特性,解释为何多次对同一底层数组进行append()操作后,结果有时会出乎意料。
让我们先看一段代码:
package mainimport "fmt"func main() { x := make([]int, 0, 10) x = append(x, 1, 2, 3) y := append(x, 4) z := append(x, 5) fmt.Println(x) // 输出:[1 2 3] fmt.Println(y) // 输出:[1 2 3 4] fmt.Println(z) // 输出:[1 2 3 5]}
登录后复制
这段代码的结果可能让一些开发者困惑:y 和 z 的输出并非预期的[1 2 3 4] 和 [1 2 3 4 5],特别是y 的值在z 赋值后发生了变化。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理解Go语言切片(slice)的底层机制是关键。Go切片并非直接引用底层数组,而是一个包含三个字段的结构体:指针、长度和容量。指针指向底层数组,长度表示切片实际包含的元素个数,容量则表示底层数组可容纳的元素个数。
append() 函数的工作原理如下:如果切片的容量足够容纳新元素,则直接在底层数组中追加元素,并更新切片的长度;如果容量不足,则会重新分配一个更大的底层数组,并将原切片元素复制到新数组,再追加新元素。
代码分析:
x = append(x, 1, 2, 3):将 1, 2, 3 追加到 x。由于 x 的容量足够,底层数组直接被修改。
y = append(x, 4):将 4 追加到 x,结果赋值给 y。由于容量足够,底层数组再次被修改,y 指向这个修改后的数组。
z = append(x, 5):将 5 追加到 x,结果赋值给 z。底层数组再次被修改,z 也指向最新的数组。
关键在于,y 和 z 共享同一个底层数组。append(x, 5) 修改了底层数组的第 4 个元素(索引从 0 开始),因此 y 的输出也随之改变。x 的长度始终为 3,所以打印 x 只显示前三个元素。y 的长度为 4,因此显示四个元素。
append() 函数返回一个新的切片,但这个新切片可能与原切片共享底层数组,这取决于底层数组的容量是否足够。只有当容量不足时,append() 才会重新分配内存。 理解这一点,就能解释 y 的值在 z 赋值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每次append操作都赋值给一个新的变量。
以上就是Go语言append()方法:为什么多次append()后结果出乎意料?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创想鸟】其它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PHP中文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317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