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很重要。穷人为啥穷的很稳定?在普通人的生活圈子里,大部分都是低收入的人,所以他们接收的思维和知识都是受到普通人的的灌输。
任何知识和思维被灌输的多了,那么大脑的思考路径就会被固化,思考的所有东西都是围绕这个路径的。
比如:一个人在乞丐圈子里混的时间长了,那么他们顶端的思考只是,在哪个时间段,哪个地段能乞讨到更多的钱。
当你在打工人的圈子里混的时间长了,你最顶端的思考的路径只会是,我怎么样能找到又轻松,又赚钱的工作。
当你工作稳定后,你会思考,怎么才能让老板把我这2000的工资涨到2300?每个月多300块,一年可多了3600块啊,可爽了……
如果你长期混迹在老板圈子,你就会思考,我怎么才能更轻松的投资,或者什么样的产品和项目让我赚更多的钱……
显然,大家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可是达到的结果会天差地别,大家为了达到目的,采取的手段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
有的人认为一个月工资5000很牛逼;有的人认为一个月工资1万才牛逼;有的人认为一个月赚十几万也不算多……所以说,选择待在什么样的圈子里,很重要!
跟什么样的人交往,很重要!老话说的好,看你身边的朋友什么样,你也大差不差了……因为在这样的朋友圈子里,你接收的信息,被灌输的思维,基本上都会被影响到。
所以,我经常会用以下两个寓言警醒自己:
1、话说两个农夫聚在一块吹牛,吹着吹着聊到了京城里的皇帝。为表示自己见多识广,农夫甲说:“知道不,皇上可有钱了,大葱卷饼,一顿饭可以吃俩!”。农夫乙也不甘示弱:“可不是咋地,听说皇上挑粪用的都是金扁担!”。
2、有个祖辈都是菜农的小伙,每天挑粪去菜地浇菜,从小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他,有一天在去菜地的路上远远看到村里大财主家那幢豪华楼房,心里突然有个梦想﹕有一天我要是像他那么有钱,一定要打一副用金子做成的扁担挑粪。
虽然这两则寓言很相似,但是背后却揭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点:
第一则寓言,讲的更多是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受到生活环境,工作的性质,思维格局被限制了;
为啥很多人都希望孩子从农村跑到大城市,甚至出国留学?为的就是感受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和信息,打开自己的格局,打破农村圈子限制,在全新的人,事,物中,寻找更多的机会!
就像这两个农夫,在农村聊一辈子,不是聊吃大葱饼,就是研究挑粪怎么又多又快……所以这两年讲的最多的,就是“破圈”!
第二则寓言,讲的是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生长在农村种地的家庭中,灌输的知识,更多的是怎么把地种好……当然,这不是坏事,靠种地赚大钱的大有人在,但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科技农业,靠挑粪种地可不是出路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一直传达到下一代,可是要命的!我看过很多农村老辈,灌输给子孙的,都是放学放假得锄地种菜,这是勤劳致富……
一旦不按长辈吩咐去锄地挑粪,这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所以孩子要想得到父母的认可,你就得勤劳种地……这得害了多少下一代啊?这就是生活环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成年人想改变这种现状,还是得破圈。小孩是没法选择了……
所以,如果你不想害了你下一代,就得先改变自己!还是圈子有的人很努力的学习,毕业后努力奋斗;平时不断的思考习惯和规律;为什么还是改变不了,甚至穷得很稳定?原因很简单,还是圈子!
当一个人生活在底层的圈子里,即使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最终……总结的都是穷人圈子里的思考习惯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教你怎么成为一个穷人,这和富人没一毛钱关系,
所以,在穷人的圈子里,你即使很努力的学习,学到的都是底层的知识和价值观;这里面甚至很多都是阻碍和限制你的向上发展的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穷人的圈子里,是总结不出富人规律的!在底层圈子里总结的知识和规律,只会让你努力奋斗后,继续成为穷人。
例如,穷人会告诉你:创业一定要选衣食住行的,每天都要用的东西才好卖……产品一定要够便宜,大众化的产品才更好卖……别人的产品便宜你得更便宜,才有竞争力……
结果,你看多少人都失败了?最后抱怨社会不公平,竞争对手比你有钱,大环境不好……
请问,即使借你200万,你创业就一定会成?如果你敢打包票的话,别说200万,2000万都人给你……
所以说,关键并不是有多少钱,而是你得有正确的价值观,你看多少企业融资几个亿都死了,创业路上本来就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把风险降到最低而已。
归根结底,还是圈子很重要,跳出自己现有的圈子,否则你再努力都难改变,希望聊的这些能让你醒悟,也算是我对十几年创业反思,仅以此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共勉!
作者:狐狸爱胡扯 微信:huli35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卢松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111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