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匹配价更高
5月18日晚,一款名为“匿名聊聊”的小程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爆了朋友圈,奈何到了19日凌晨,就因涉嫌诱导分享,惨遭微信封杀。So,那些表白了女神,但没收到回复的男孩子们也不用桑心,估计女神还没来的及查看,就已经被微信爸爸屏蔽掉了。
但社交产品这么多,为何只有它能迅速席卷朋友圈?5个小时内,吸引130多万用户、PV值(页面浏览量)达到1700万?
首先,微信开放了小程序线上扫描二维码的能力,而二维码的开放,就意味着将会产生更多的连接作用。“匿名聊聊”基于小程序的载体,通过二维码及口令即可获取相应信息,也能借此吸引更多线上流量。
但微信二维码是个稀缺货,每个小程序仅限量提供10万个。为此,朋友印象创始人兼CEO(匿名聊聊的开发者)魏志成还设计了一个输入3位数字的口令,那样每个二维码便可供1000名用户扫描,最终实现1亿用户的使用量。
其次,它在微信社交的生态圈里,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沟通方式。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在朋友圈爱分享、爱炫耀的心理,更多的是满足了一种情感需要。
不光是“匿名聊聊”,在朋友印象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曾有多款产品引爆朋友圈(均为H5界面),引起转发。一般来讲,爆款起初势能很大,随之便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用户留存率极低,无法沉淀优质用户。但朋友印象的爆款留存率却较高。
“不管是小程序还是App,用户只要使用,就能沉淀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朋友印象创始人兼董事长栗浩洋说,小程序开发的目的,就是让用户用完即走,但相比App留存效果更好,更容易接触。而对深需求用户来说,小程序满足不了的完全可以到App中获取,其留存率也与用户有多少朋友使用App成正比。
而通过小程序来对app进行导流,一方面可以获取用户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获取用户相关数据行为,使得用户画像更为精准,进而获得更多转化。
可是,微信的突然封杀,即便是“匿名聊聊”沉淀了130万的用户信息,好像也没有办法进行过多的转化,“而一款新产品在用户面前的机会有限,如果体验不好,下次他可能就没有兴趣了。”魏志成有些郁闷,在小程序上线前2个月,他们已经改了3、4个版本,也通过了微信端的多次审核,但可能由于传播的速度太快,微信也有些猝不及防。
但无论怎样,小程序也只是吸引用户的一种手段,最终能否留住用户还得身家过硬……
01
匿名社交能吸粉,但要如何留粉
有创业者曾对邦哥表示,近几年,做社交产品愈发艰难。一是离钱远;二是大平台黑洞效应,促使资本看淡这个领域。而社交产品想做大,就必须占据IM(即时通讯)这一底层功能,想从腾讯和陌陌手里抢IM用户,估计要等到技术和设备换代的时候再说了。
可邦哥却觉得,社交领域低迷的情况,今年或许得以转机。两会期间,马化腾与媒体沟通时,表达了与前文类似的观点,坦言其焦虑来自于要抓住下一拨技术换代。另外,王兴对外表示: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的下半场,今年也来了。
如此看来,风口或许真的要来了。竞技场上,真能有撼动头部公司的潜力股出现,重新跑出一个独角兽来?毕竟,陌陌刚成功利用直播帮其加码陌生人关系链;微信、QQ垄断了熟人关系链;微博则是以“关注”为核心的关系链。
基于以上情况,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曾提到:关系链为核心的通用社交产品太难做了,让用户在新的产品里建立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
“匿名”的模式在国外也爆火过。
2014年,硅谷有一款“现象级”的产品——Secret,其堪称匿名社交APP鼻祖。上架9个月内估值突破1亿美金,最鼎盛时期,在巴西、瑞典、以色列、墨西哥等8个国家App Store下载榜名列第一。
然而9个月后,这款拥有1500万用户的APP宣布关闭。同一时间,国内也出现过类似的对标产品,抱抱、平行世界等等。但最终的命运都几乎一致,无疾而终。
究其原因,邦哥作为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是,短时间被吸引,但粘性很差。朋友印象团队在病毒营销和推爆款上,确实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每一次爆款背后吸引的都只是“到此一游”的流量和用户行为数据,显然很难长久吸粉。
不过显然,朋友印象的团队并不打算做匿名社交,而是想做中国的facebook,“主要还是围绕透明化,二度人脉,别人对你的印象这几个特征。”栗浩洋说。
王华东曾表示他看好社交领域中的内容型垂直社交产品,理由在于:“关系链类型的社交产品门槛很高,要有足够独特的关系链才能从巨人的丛林中杀出来,其中成功的企业数量非常少,但内容型垂直社交产品成功的数量是它的好几倍。”
邦哥最早接触朋友印象时,他们主要的方向是给朋友写评价,用以生成每个人的人生传记。如果这个初衷能和病毒营销小程序同时结合发力,或许他们能尽早成为有灵魂、有调性、有内容的好产品。
02
质量比数量更能有效连接用户
采访中,魏志成告诉邦哥,一些社交产品,只解决了颜值的问题,但现在用户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如果不能做到精准匹配,很多社交都是无效的。
目前朋友印象与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进行合作,通过机器学习解决社交的有效性问题。首先根据所沉淀的用户信息,从内容中去抽取标签,找到相应关键词,进行匹配;其次在产品上做引导,搭建合适的环境,让用户产生有利于结果的内容,进而产生链接,最终解决产品的透明化问题。
但即便如此,栗浩洋也表示,现阶段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社交的精准匹配度也只能达到30%~40%左右。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还属于初期阶段,要实现精准分类,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当沉淀了足够多的用户,机器还要不断学习对关键词、搜索方式等内容的设定,才能更好的找到用户间的共性,完成配对。
风口未来,选手们既已摩拳擦掌。病毒营销、刷屏、爆款,当然好!毕竟当年的秒拍,如今的独角兽公司一下科技,也借助过冰桶挑战的刷屏东风。但也有风过不留痕的说法,要想真正被推上去,核心还是解决用户刚需,产生用户粘性。
文章来源:创业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卢松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108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