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自媒体人活生生造了三个节日:一个是百度药丸节,一个是支付宝改版节,另一个是微信更新节——前两者稳定地提供反面教材,后者则光辉而伟大,这三个节日周期性地在行业里掀起波澜,逐渐成为了圈子里政治正确的主旋律。
1月9日凌晨,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个节日造就的盛景,创业者们感叹新的风口,观察家们为超级生态圈欢呼,从业者们挖出了2007年1月9日第一代iPhone上市的情怀,小编们第一时间整理出了直击热点的文章……热闹的就好像小程序已经诞生了独角兽神话似的。
任何时候,泼冷水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面对这样整齐划一的“一夜惊喜”,让我不由得看衰“微信小程序”的前景。
“用完即走”只是一句口号
微信小程序上线公测之后收到最多的评价可能就是“真正实现了用完即走”,这是张小龙对于一款“好的产品”的定义。
这其中蕴含的逻辑不难理解:毕竟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限,尽可能地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让产品成为吃饭睡觉式的日常惯性行为,才有希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微信将“用完即走”带到了小程序的开发当中,效果体现得也非常直观:无论此前产品的架构有多么繁杂,所开发的小程序都简单直接地展示了功能入口,使用流程中省去了下载安装的环节,很大程度上释放了手机的运行内存和存储空间,一切看起来对用户显得都非常友好,然而微信小程序能够实现的东西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基于微信框架的小程序虽然看上去共享了微信的流量,拥有畅通无阻的闭环体验,但也正是微信框架的限制让更多服务无法像独立产品那样自由地实现,许多可以实现变现的环节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创业者们依旧不得不重走“微信推广——APP下载”这样的老路。
另一方面,小程序创业者们并不能与微信共享流量,而是与公众号创业者们一样等待着微信的流量分成。不难发现,小程序并没有对用户的使用逻辑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它依旧只是微信庞大的功能架构中一个小小的入口,所以与其说小程序“用完即走”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倒不如说是这个成本转嫁到了用户学习使用微信的过程中。
“用完就走”在这个阶段依旧只是个美丽的设想,大多数创业者只会选择“蹭蹭不进去”。
“多快省”只是一张大饼
有人将微信小程序带来的影响总结为“多、快、省”这三个字,多与快即“用完即走”、“即插即用”带来的低成本的便利,省则是“存储空间及流量”上带来的客观条件限制上的优化,然而这些特性也限制住了“小程序”的使用场景:
首先,追求多与快的用户并不是大多数产品的目标用户。微信小程序之所以获得人们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即插即用”的特性,它很好地释放了硬件对于功能实现的限制,让数量庞大的国产千元机重新焕发了生命力。然而这部分用户的画像也很难与产品的设定相契合。
对于缺乏相应的使用基础(在线支付等)与使用习惯(对于其他功能的探索与使用)的用户群来说,小程序的意义便不再是功能的拓展,而是延长了产品使用的闭环。
他们发生的改变或许是从“不会用”“不能用”变成“偶尔用”“很难用”,只能成为“难以变现”的“潜在流量”。
其次,微信也是有明显标签的产品,而标签就会带来局限。其实在小程序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微信上接触过类似的功能了,只不过这种功能有一个很土的名字,叫做“官方插件”。顾名思义,这些“官方插件”是微信推出用来协作APP功能实现的:比如微信红包、群收款和共享位置。
这些插件之所以能够无缝衔接到微信当中,而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讨论,是因为这些功能都可以被看做“社交功能”的一种延展和补充,人们并不需要跨出社交的语境当中去进行重新的理解。而“小程序”对于社交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功能,APP内部页面变化也不比后台切换更加方便——就像人们觉得在“理财软件上聊天”充满违和感一样,微信并不适合无差别地提供各种服务。
最后,可能连“省”也无法击中用户的痛点。小程序已经是我们经历过的第N个风口了,在此之前我们经历过手游创业风口、APP创业风口以及H5创业风口,这些风口不仅加速了Javascript这些开发语言的普及、提升了相关人才储备和行业水平,也同时带动了硬件设施的发展:比如国产手机标配的水准、比如WiFi的普及程度。
就在微信小程序封闭开发测试的2016年,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国产手机销量分别达到了1.39亿、逼近1亿和超过8000万的成绩。而这些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品牌基本上把4G内存、8核处理器当做了标配,即便是国产千元机,平均性能也在一年内有了很大的提升。
省内存省流量恐怕已经不能成为打动用户的痛点了。
创业只是小程序的配菜
小程序的“一夜惊喜”充满了荒诞主义的色彩:人们把微信当做“踏实做好产品”的标杆,却也在“微信”的影响下抛弃了这个信仰,开始把平台和流量红利当做莫须有的创业内核。
前有微商刷屏朋友圈、后有公众号漫灌浓鸡汤,如今小程序也迎来了同样的故事开头,难免让人担心会不会有相同的结局。
正如我在前面的很多文章里说过的那样:创业的热情并不应该基于一个平台而产生,其核心永远是用户的需求。无论是公众号创业、短视频创业还是手游创业,本质上创业者都是在填补用户需求上的空白,而不是某种编程语言或者政策利好所能决定的。
小程序不是一个创业的平台,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微信提供的轻应用模式也好,开发者们提供的直观功能呈现也好,都是基于微信框架的更优解,对于强功能性的产品来说是一次突破操作系统等条件限制的拓展,却并不适合用来当做探索者的基本盘。
无论是对于用户还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小程序都是一个需要去重新解读的领域。用户调性、呈现方式、表达形式这些关乎一款产品生命线的因素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必然要求创业者给自己留出容错量。
而容错量这个词只属于那些大腿粗壮的人民币玩家们,那些能够在小程序上成功的创业者,即使没有小程序这个平台也同样能够生存,反之亦然。
不要让“小程序”背负太多
互联网放大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放大效应渗透到了每一个环节中来,娱乐八卦如此、搞笑段子如此、本该严肃的行业动态也同样如此。
就像我开头所说的那三个节日一样,在自媒体的簇拥下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好的捧得太高,把坏的贬得太低,情感呈现两极化的表达给信息本来就不通透的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误解和假象。
如今小程序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在这一波强推之下它背负了太多的“不属于它”的期待,创业者也寄托了太多“不能完成”的信仰,让这个本来不错的新鲜玩意显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我们不希望小程序回归理性的那天,也成为了这个行业里哀鸿遍野的一天,那么让我们在大灾变到来之前,先给这个热闹的世界降降温。
老话新说:这个行业不缺冲动的热血,也容得下谨慎慢行的老司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卢松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108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