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级的虚幻和焦虑

我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个调查,问大家,你认为在京沪,家庭年总收入达到多少才能叫中产?截至17:10,六千多人参加投票,结果如下:

中国中产阶级的虚幻和焦虑

微博问卷调查

从这个统计来看,认为80万-120万的人最多,其次是50万-80万。认为30万-50万算中产的,比例不到10%。

以我熟悉的几个微博网友的投票结果来看,收入在50-80万左右的,会投第3个选项。收入在30-50万左右的,则会投第2个选项。在他们眼中,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是中产,而调查却显示,相当数量的人却认为他们是。

中产阶级的定义

要搞清楚家庭收入达到多少叫中产,首要要搞清楚中产阶级的定义。在国际实践或者经济理论上,都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正是由于“中产阶级”这个词汇模糊的标准,才会产生各种各样收入门槛——这些跟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相关。比如有的人收入很高,但是大多数钱都用于偿还一套总价很高的房产的房贷,他的日常生活水平可能比较拮据,在他自己眼中,可能自己都算不上中产。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设定一个前提才能展开讨论。

在这里我们定义,中产阶级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依靠工资及薪金为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比重高的被归入食利阶层,这个阶层总资产较大,属于富裕阶层)

2、受过大学以上高等教育。

3、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追求生活质量。

4、每月现金流扣除在住房和汽车上的消费(包括租金或贷款)后不影响当月生活消费水平。

这个里面,2)和3)的标准是定性的。1)和4)则决定了中产家庭的门槛。

以京沪为例,在没有住房的情况下,假设一个中产家庭要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其每个月在住房上的消费(租金或者贷款)应该不低于1万元。考虑到每个月打车的费用(假设你天天打车上下班),我们估算大约在2500元左右。生活上的开支假设为6000元(一般家庭每个月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三餐在家消费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孩子的教育费用,你不考虑上顶级幼儿园的话,每个月5000足够了(这已经算高了)。再算上其他的消费支持,3万元可以满足一个人基本上除了自我实现以外其他的基本需求。

以这个数据来看,京沪一个家庭,税后收入每年达到36万,即可以称自己为中产阶级。

为何我们感觉自己离中产阶级仍有距离

在微博调查中,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在中国家庭年收入达到80万以上才能叫中产,这个数已经超过了10万美元——而对于一个两口之家而言,家庭总收入超过10万美元在美国也可以被认为是中产了。

为何受访者心目中的中产会定义如此之高了。即便是我们在上文分析,家庭年收入36万就可以称自己为中产,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统计局给的城镇居民年收入的平均水平。在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对于北京和上海城镇居民而言,年均收入大约在5-6万元。一个三口之家,我们可以算其家庭年收入总和为15-18万元。也就是说,按照我们的分析,中产阶级的收入依然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之多,同时远低于微博受访者的判断。

这种错觉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幸存者偏差。统计对象大多数为京沪受过一定教育,以本人粉丝为主(本人粉丝由主要是财经领域或者对财经感兴趣的),并且是活跃的微博用户。这些统计对象的平均收入,本来就比居民平均水平要高。这些受访者日常生活,接触比他们阶层低一个甚至多个层次的人的机会有限。一句话,他们不知道实际上他们的收入已经处于社会的中上部,他们对穷人有多穷缺乏了解。

第二,中产阶级不等于中等收入。受访者对于中产阶级的理解,基本上是全球化的视野,所以调查出来的结果,也靠近全球化的标准。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全球化的中产阶级标准,显然无法描述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中国中等收入者,其绝对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生活水准依然不高,这个是客观事实。

第三,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错觉。由于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远远高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收入在中间的任何一个阶层,往上看,都能看到自己和上面阶层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让他们产生了非常多的焦虑,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或者中下层)。他们还需要不停努力不停工作,才能在社会阶层上向上爬。中产阶级的放松心态他们完全不具备。

中产阶级的虚幻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一方面要承受房价快速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又要在剧烈的社会竞争中为自己和下一代争夺一席之地。社会经济太激烈,方方面面都要花钱。教育、养老、医疗等,每一项支出都需要从自己的预算表中列出。为了给孩子一个赢在起跑线,有的家庭不惜花费数百万购买无法居住的学区房。由于贫富差距过大,没有一种抢的心态,在社会竞争中,人和人的差距就会相当之大。这种普遍性的势能形成了一种社会压迫,并造成了一种全社会的焦虑,让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幻化成一个泡影。

由于贫富差距大,考虑到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些在社会财富top10%外的人群都会因为和他人比较产生某种不幸福感,而无论他们自身的收入是否已经相对较高。这种自上而下的压迫让每个阶层都认为自己距离中产尚有距离。

北京上海的受访者的悲剧是,他们的标准已经美国化了,但是,他们的收入还是本地化的。他们的收入相当可观,但是在社会分配中却处于弱势——除了缴纳大量个人所得税之外,还要被迫购买价格高企的住宅。他们的钱够他们的生活,却无法让他们逃离当下。

一句话,移民的钱没攒够。

本文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向小田”(xiangxt1984)。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卢松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1083213.html

(0)
上一篇 2025年1月13日 21:50:34
下一篇 2025年1月13日 21:50:55

AD推荐 黄金广告位招租... 更多推荐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156-6553-516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253000106@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联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