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张云峰大学毕业去了天津东丽区一家铁路设备的制造公司,每天八点半上班,五点多下班,每天晚上的时间就是一般泡论坛一边看编程方面的书,每周都会有几天要到凌晨2、3点才睡。他把白天的时间献给了工作,为了糊口;晚上的时间献给了塞班,为了兴趣。
2007年张云峰与泡论坛认识的基友苏光升推出了智能手机论坛OPDA (www.opda.com.cn)。但能够让他们潜心折腾的设备还比较少,真正算得上智能机的只有使用塞班系统的诺 基亚,windows mobile的手机都很少。
他们算的上中国互联网移动端(还称不上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批开发者,泡泡论坛、汉化国外软件、在有限的手机系统框架中定制一些功能是他们每天忙碌的事情。这群人大多属于兼职创业,手机论坛获取的流量广告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开销,但是每条帖子下面寥寥留言却支撑了他们做下去的动力。
在那前后,中国的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刚刚稳固,第二次创业潮初显迹象。王兴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创建了校内网。杨浩涌和姚劲波进军分类信息网站,暴风集团CEO冯鑫开始创业,古永锵也开始筹备优酷。在当时,PC互联网就代表了整个互联网,而互联网创业也局限在不同的网站之间挖掘着用户的需求。
每个人都想复制开心网,没有人意识到一场革命即将来临。
2007年,一个偏执狂跳到了旧金山的舞台上发布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用一颗不完整的苹果嘲讽了一下两只手的诺基亚。这个偏执狂是乔布斯,他手里拿着的是第一代iPhone。
虽然乔老爷子后来去世了,但这件事给后世留下了两个影响:第一,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第二,乔布斯重新定义了中国互联网人的穿着(其实主要是雷军和贾跃亭)。
iPhone的出现不止是是把手机做的多精致,屏幕变得多大,触控多么人性化,更多的意义在于拉开了移动互联网这杆大旗。所以很多人把2007年定义为移动互联网的元年,iOS登顶,乔布斯封神,中国互联网开始赶英超美。
但是,中国互联网真的是iPhone拯救的吗?
壹
有多少人还记得2007年的那个夜晚,记得第一眼看到iPhone的惊艳,记得乔布斯在台上的激昂,台下呼之欲出amazing。
老实说吧,其实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中国互联网也不记得。
iPhone真正打开中国市场是在2009年,在此之前复杂的购买渠道和相对高昂的价格注定它在中国只能是少数人的玩物。
第一代iPhone在上市之初销量只有136万台,而那一年诺基亚的出货量是4.37亿。并且最初苹果并没有没有上线Appstore,所以个人开发者也并未能在其上有所作为。
转机出现在2008年,中国的运营商接入3G传输标准,安卓也在谷歌的加持下推出了第一款产品——HTC G1。
△第一款安卓手机—HTC G1
安卓不仅带来了接近iPhone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更加便宜,而且足够开放,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而言。
中华万年历的创始人秦涛第一次接触安卓是在2008年,那时候他甚至连一款安卓设备都没有。「我们先在电脑上试用了安卓模拟器,感觉Android在中国一定会火。」于是秦涛立马买了部谷歌G1手机研究起来,投身到中国第一批个人开发者中来。在此之前他是做过两三个网站,承包过软件开发。
因为塞班的经历,张云峰早期对安卓有些抵触。但在逐渐试用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安卓使用上的便携以及开发上的流畅,逐渐开始慢慢接受。而后,张云峰和苏光升的OPDA团队开始转向安卓刷机领域,创立了后来业内备受好评的刷机工具「卓大师」。
早期的iPhone比较封闭,价格低廉、更加开放且选择多样的安卓更加对这些极客开发者的胃口。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的安卓的未来,一个ios暂时给不了的未来。
贰
如果说iPhone是富士康的跳板的话,那么安卓就是华强北、中华酷联、小米、OV……等等屌丝友商的跳板。
应该说安卓支撑了中国近些年来的硬件制造水平,仔细回头想想看,从手机到最近流行的智能硬件几乎都是Power by Android。没有安卓哪来小米,哪来OV,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第一批手机软件开发者的市场红利也是来自安卓。
安卓第一任代言人是来自台湾的HTC,在此之前我们更熟悉它另外一个名字——多普达,专注于微软windows mobile系统的代工厂。而后三星、Moto、索爱等一些国际巨头开始接入安卓系统。
真正让安卓开始普及的是中华酷联,依靠运营商推广3G的契机疯狂倾销,一跃成为中国出货量最大的几个厂商。
根据友盟2010年全球手机厂商出货量显示,iPhone 2010年全球销量在4750万部,而单是「中华酷联」其一的中兴出货量在5180万部。
海豚浏览器的创始人杨永智也是在那个时候加入了安卓开发者的大军,2009年11月,杨永智要辞去在微软的工作,因为他认准2010年和2011年,移动互联网一定会爆发,2009年就是最好的创业时机。
杨永智对移动互联网的判断是试验「烧」出来的,最多的时候,团队做了100多个应用尝试。「我们查百度搜索,看哪个关键字搜索次数多,就做哪个关键字的APP。每天观察安卓应用商店的排名,发现用户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我们最鼎盛的时候,安卓应用商店每个类别的前十名里面都有我们的APP。」
对于早期的移动端开发者,流量广告是最直接的变现路径。只要有APP,有流量,就能赚钱。当时Google为了支持市场,投放了很多广告,点一下就是5美金。所以杨永智在融资前,公司账户里已经有数千万人民币。
叁
除了广告生意之外,早期开发者还有另外两条变现途径。一、应用市场付费购买;二、应用内付费服务。但是这两点在ios平台上国内开发者并没有占到多少甜头。
虽然苹果有着完整封闭的应用生态,但国内的iPhone用户在早期并没有良好的应用付费习惯。其一是因为早期的ios系统越狱并不难,第二是苹果商店在前期付费渠道太过繁琐。
早期的iPhone用户应该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想要购买一款应用或者要在某个手游端购买服务时,需要绑定一张支持VISA的信用卡。这对当时信用卡消费并未普及的国人而言并不方便。
直到2011年时,苹果才将中国区APP Store售价就从美元改为人民币,国内用户除了用信用卡为APP支付外,可以通过银行卡为iTunes账户进行充值,但是最小面额为50元起。
开发者在安卓上就没这个烦恼,由于系统的开放性应用内付费简单方便,导致早期涌入安卓阵营的开发者要远远高于ios阵营。
肆
试问早期开发者第一次接触的资本是哪家?红杉、高盛还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没缓过劲,国内的VC还在传统的pc互联网和sp发力,除了少许有先见之明的个人天使外,那个时间点最早去和开发者谈投资的大多数来自安卓手机厂商。
国内安卓手机厂商为了应对本土化的需求,所以会针对安卓系统进行一些定制。为了省时省力这些厂商对市面上优秀的应用通常采取收购或投资的方式。所以著名的安全软件LBE被小米投资了,茄子快传进入了联想的怀抱。
可以说,早期没有这些厂商投入的这笔资金,中国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很难有如今这般庞大。而这些厂商之所以有钱得益于安卓提供的内核。
安卓常常被用户诟病的一点是手机厂商的预装,而这一点对于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格局的形成却至关重要。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之所以繁荣离不了低价安卓机的普及,而在中国市场之所以能产生造价低廉的智能手机,除了人工成本的廉价外离不了预装软件的补贴。
手机厂商在硬件销售不盈利的情况下,软件预装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据老罗在多年前的一次发布会上透露,手机制造商在其生产的产品中预装一款软件即可获得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利润。所以用户在买到的安卓手机中常常自带「全家桶」应用,虽然及其影响用户体验,但不得不说这也间接推动了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
另外一点,BAT等一些巨头的繁盛也少不了当初预装软件的推动。试想一下,一个之前没接触过智能手机的普通用户,在看到有预装软件的前提下,本能会选择成为该软件的用户而不会再去搜索下载同品类的其他应用,手机QQ起于此,手机淘宝起于此,完全基于移动端的微信起于此,而与其同品类的米聊败于此。
iPhone相比安卓则更加纯净,除了少数自家应用外大多依靠用户自己下载,提升了用户体验,但少了安卓那般野蛮生长。
结语:诚然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过去的那些个人开发者大多已经转型,现在也已经不是草莽英雄的年代。大多数的用户更喜欢iPhone带来的体验,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也针对ios带来更好的优化,但是安卓给中国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不应该被人忘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卢松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108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