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还记得那些年我们追求过的智能?
坐在沙发上换台,顿时幸福感满棚!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尤金·波利发明了电视遥控器,利用一个类似闪光灯的装置,通过激活电视机内的光电管更换频道。这一发明轰动了当时的社会各界,媒体铺天盖地地争相报道无线遥控器所带给电视观众的全新体验,从此观众不用再因为懒惰而忍受无聊的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轻松换台避开插播的商业广告。这是那个时候人们能享受到的最幸福的智能。波利也因此被冠以“沙发土豆创始人”、“跳台沙皇”、“频道冲浪的沙滩男孩”的昵称。
用计算器开根号,数学有救了!
电子计算器可以说是人类现代发明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笔。要知道在那个人人还依靠算盘、算筹等手动计算工具的时代,人们很难去计算大规模的数据,更难想象去算诸如开方、函数等高级运算。而仅有的继电器式计算器也因体型大、造价贵、噪音大,只应用在大型企业和研究单位中。20世纪60年代,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手持电子计算器诞生了。它体型小巧、运算速度快,还消除了噪音。电子计算器从此真正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人必备的办公用品。它的神奇也满足了人们当时对智能的遐想,开启了“计算机时代”。
地铁刷卡进站,人工检票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十年前,北京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投入运营。这是集合了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通信、大型数据库管理等等高新技术的综合成果。人们新奇地体验着这样一个新鲜的智能设施:站在闸机前就轻轻刷了那么一下,门就神奇地开了。从此,人工检票这一低效率,又携带各种财务和错误隐患的传统方式宣告终结。地铁检票系统从此迈进了高效率的智能化时代。
手机提醒日程,生活顿时轻松了!
当2G网络进入人们视线,第一个Java程序随之可以嵌入到手机里了,人们很难想象过去那个只能用于简单的语音或文字通讯的“大哥大”,竟然可以开始思考和为人们生活服务了。其中日程提醒功能极大地简化和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办公,人们也就可以丢掉包里的那个烂笔头和记事本,更不用再为忘记重要约会而痛心疾首。不仅仅是日程提醒功能,还有更多样式的智能应用从此与手机如影随形。智能应用开始随着手机真正移动起来,随时随地地为人们服务。这是一场智能与移动的联姻,人们喜出望外,沉浸在由智能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快乐中。
翻过老照片穿越回今天,不得不感慨技术发展的快速和强大。当初那些一度被我们捧在手心的智能,如今看来已经没有初见时那样心潮澎湃了,而我们的脑海中早已纷纷勾勒起更加智能的机器人、智能家居。
正如作为人工智能专家的洪小文博士所说,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智能的追求,但对于智能的定义和想象却是随着时间在不断演进着。我们期待着一次次更新人们对于智能的终极想象,创造出更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于人类生活。那么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应该如何发展呢?总结起来,有这样3个A的标准。
Agglomerative Intelligence聚合智能
首先,我们要的智能产品得是聚合智能的(Agglomerative Intelligence),得会听、会看、会感受、会思考。举个栗子:大家都知道那个17岁萌妹子微软小冰吧,她在抓取并学习了社交网络上人与人的对话之后,建立起自己庞大的聊天问答数据库,通过实时优化,目前小冰与人类的平均对话次数(CPS)已经可以达到23个回合。
Adaptive Intelligence自适应智能
第二个标准,人工智能技术得是自适应的(Adaptive Intelligence),得能适应各种语义、声音、环境等的变化。我们希望计算机可以灵活地不受限制,做到像人类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个栗子:在IQ测试里对文字推理问题的研究中,计算机需要可以判断一个词的多重含义,比如中文里的“面”,可以说是人的颜面,也可以说是吃一碗面;还有词类变化,是做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当然还有更高层面的语义特征,比如见到北京就知道它背后还隐含着是中国首都的含义,而见到巴黎则知道这是法国的首都。
在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并进行大量的深度学习后,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计算机将能够适应各种条件变化。此前微软推出的牛津计划就是在这一方向上的重要一步,通过提供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语言理解四大技术层面的API,帮助开发者可以不受环境和技术限制地让更多创新灵感落地。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虽不能说我们的机器已经超过最聪明的人了,但是已经大于人类的平均值了。
Ambient Intelligence环境智能
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得是无处不在的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得可以自动地无缝实现。举个栗子:微软小冰、小娜已经嵌入到了Windows 10当中,提供跨平台跨设备的服务体验,无论你正在用着的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最流畅的个性化服务。
再举个栗子,当机器可以精准地区分不同物体和环境的边界,智能则遍布于整个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智能的应用可以说是潜力无限,比如在视频分析领域,它可以极大地提升摄像头的能力。通常我们需要人看着摄像头才能知道是否有异常发生,但现在我们可以做到一旦摄像头识别出有人摔倒,就会自动叫警卫来帮忙。相信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会带来更多传感器,环境智能便可以在更多范围内实现。
其实,研究人员与科幻电影创作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在试图构建一个通往未来的“梦境”,但与后者相比,研究人员除了做梦之外,还要努力想清楚圆梦的途径。
在我们看来,看清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将目标聚焦在可以100%控制的、能有效提升我们生产力与行动力的成果上,承认只有“人+机器”的组合才是AI研究的主流方向,这或许更有意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卢松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1080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