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放假三天,休息三天,但到底手痒,耐不住,非得写两字才算快活。前两日闲着没事,回忆回忆我这个写专栏的生涯,也算有趣。
00年在一家财经网站干活时,兼管网站的BBS——顺大便要说一句,这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件相当自豪的事:我把这个社区从基本为0发展到20万用户,这个数字在01年的时候还是蛮可观的。我用了两个用户名,其一为“sorry”,那是摆明了身份“社区管理员”,一般人不和这个id吵架,我也不会主动去惹事。我还有一个用户名“令狐冲”,除了几个老在里面厮混的主,旁人只晓得“令狐冲”是个老版友,经常和人在版上唇枪舌剑。我在bbs上写了一个系列帖子“令狐冲日记”,每日一篇。当时就有版友和我说:你应该在报纸上写东西。我没当回事。我怎么也想不到十年后,我真成一专栏写作者了。
后来转行去搞证券经纪业务,有所为有所思有所得,断断续续写了个《证券经纪业务百论》,跑到营销传播网金融版去混了版主的身份,把这个系列贴在那里。在那个时候,我倒是动念过写证券经纪业务的专栏文字,不过这一行实在太小众,一般媒体是不会专门来为这个弄块版面的。这个念头也就是个念头,没有付诸任何行动。
我第一个专栏是07年写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管理版。版面编辑一开始联系的是博客大巴的CEO同学,该位同学写了一篇就没再继续写下去,让我接着写。写了第一篇后就没停,以一月一篇的频率大概有码了大半年。后来中间中断过一阵子,09年又恢复,写作频率改为大致上一周一篇。21世纪经济报道这位管理版编辑算是我第一个专栏编辑,以文会友,私交不错。她后来转到《21世纪商业评论》,这个专栏就停下了。
我第二个专栏是写在《新营销》杂志上的,刚开始写的时候我的主要社会身份还是博客大巴运营官,所以我得承认写作时还是夹带不少私货的:鼓吹博客营销。后来我从博客大巴离职,屁股变了,就越来越对这种写作提不起劲头。我大致的观点有二:1、营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2、所谓社会化营销也好新营销也好,没那么邪乎。拼命鼓吹这玩意儿的背后,都是要推销自己的。这条路我走了一年多,营销业者那点小算盘,心知肚明得很。
营销界还有一本杂志叫《成功营销》,我答应开一个专栏,但前后应该就写了几篇东西。客观讲一句,我不太喜欢这家杂志对专栏的要求:它希望你的文章符合它每期的大主题,而且保持倾向一致。本来命题文章我倒也无所谓,但要保持倾向一致,我就有点不爽。很快我就停了这个专栏。
接下来的专栏是《第一财经日报》(周专栏)和《新经济》(月专栏)。从影响角度而言,前者大,但从用心角度来说,杂志写东西容易沉淀一下。一财和我结稿费是用汇款单的,一开始我还很不习惯,后来我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1、我知道这笔钱是谁给我的;2、总是有个物件在,比一个数字来得实在。随着一财的版面编辑跳槽去了一家移动支付公司,这个专栏停写。《新经济》的影响实在太小,专栏无疾而终。当时的版面编辑也跳了槽。
然后网媒出现,网易科技频道来找我写专栏。这是我第一个正儿八经有个名字的专栏:数字与人(其实一财那个也有,叫互联网观察,但实在太普通)。我自己起的这个名字,本意是想探讨数字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很愿意多着笔于商业话题。彼时一财、21的专栏都还未停,商业话题想扔报纸上去。不过网易还是愿意我多写商业,倒也不奇怪。一周一篇这么下去,直到科技频道主编离职去创业。
这大致就是我写专栏的第一波:两家报纸一家网媒的一周一篇,两份杂志的一月一篇。五个专栏并行了有一段时日,偶尔还接受一下《销售与市场》杂志的约稿。然后我开始有了点自己的私事,时间占用很多,几乎腾不出手来写专栏。正好负责编辑也一个一个离去(其实我对媒体人离职真有些近距离的体验),慢慢都停了下来。
第二波狂写专栏大致是从杂志开始的,先是《21世纪商业评论》,这是我个人觉得唯一可以集结成书的专栏:大佬与大话。集结起来算是一本商业八卦加复盘的书,有那么一点可读性。另外一本杂志是《IT经理世界》,主要写商业话题。不过对于这本杂志来说,我这个叫“观察”而非“专栏”。都是月频率的文章,虽然两家杂志都是双周刊,但两周让我写一篇出来,太累。
另外一本杂志是《创业邦》,写创业话题。我自己从来没真正创过业,但参与创业的事倒是不少。最接近创业的是一次是我真金白银扔了16万进去做个二股东。这件事我很肉痛,因为是卖了一套房子干的。这套位于苏州河边上中山长宁两座公园之间的70平房子卖的时候才到手40万,今儿个估计得值上个2-300万。插播一个段子:某人很久前卖了套帝都房子去美国打拼,辛苦n年带回几百万人民币想回来养老,回来时当年卖的房子已经值这个价了。
必须要重点提一下我两周写一篇的《纽约时报中文网》,倒不是因为这个媒体名头大,而是我非常喜欢这家媒体的编辑态度:但凡和数字有关或某种客观判断,该媒体会和你反复求证,一定要问你个出处。写专栏多时,一开始不喜欢编辑改动我的文字或要求我改动文字,但后来我意识到,这是对专栏作者最大的负责:少闹笑话。纽约时报纵横媒体界百年,不是没道理的。
可惜这个网站你不动用点特殊手段看不到,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我在这个媒体上的文字有时候是很大胆的。基本上我不会在任何一个媒体探讨与政治有关的话题,但这个媒体我会。
然后就是网媒。腾讯科技找到我搞一个,开价好像很高。说实话,我写专栏一向不太关心价格问题,我模模糊糊大致有个感觉是“五毛党”:五毛一字,但到底多少,绝大多数是不知道的。还有一点我也不知道的是,哪家媒体在哪个时候给我打了多少钱。这主要是因为打卡的缘故,我基本上用招行收钱,搞到最后一笔糊涂账。我至今怀疑仍有媒体欠我钱来着,哈哈
钛媒体,财新深调记者赵何娟女士出来搞的一个“科技博客”(她不愿意承认这个词,不过用wordpress架站的你就认了吧,哈哈)。我以前看过她的书《天下有贼》,也看过她的几篇文章,仰慕已久。人一私信过来,立刻满口答应。就我个人以为,这家网媒给我钱最少,不过我写得还是很勤快的,上次一气写了蝙蝠谋局与野望三篇给钛媒体。不过得公开说一句,这家网媒的编辑功夫有点马虎,高标准严要求,用扭腰来衡量,还差了好几级。
凤凰科技频道的主编跳槽至网易后,和我商量重启专栏,我答应了,不过我比较懒,写得不勤快。应该就写了两三篇。另外一个网媒是中国新闻周刊网,我好像就码了两篇。还是人编辑和我商量多时才写的,相当不好意思。
这里还得提一下一本杂志:网络传播。有个码字的自称是国家核心期刊网络传播专栏作者,这可经不得行内人的眼。这本杂志听着来头很大(网络传播协会的),但委实不是什么核心期刊。我在这本杂志上有写与新媒体有关的书的书评,谈不上专栏,但到点人编辑就会来催稿,频率比较固定,姑且算是个专栏?
第二波专栏中,基本已经排除了报纸(我偶尔会给经济观察报、东方早报和南方都市报应邀写点东西)。从深度来讲,报纸版面有限,写不开。从时效来讲,报纸又拼不过网媒,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两头不沾。赶时效的东西我会给网媒,端着思考一下的给杂志。不过写杂志专栏对人挑战非常大,某种程度上你得挖空心思想一个等到刊发时还是显得比较新鲜的思考。很伤脑筋的活。
时下,我又开拓了一些专栏阵地。
《商业价值》,这本杂志我一向很喜欢,不过人一直没邀请我写专栏,哈哈。前阵子去了趟帝都,碰到了人主编,聊起一个话题:新技术对三观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影响。这正是我当年想在网易科技写的东西。我于是开口要个专栏(我这人一般不开口要什么,但这个话题我委实有兴趣),人爽快答应。说好了不谈商业话题哈。明儿本博将发出第一篇:GR之死。
然后是《极客公园》的产品观察家,和《商业价值》应属一个窝儿的。这个媒体发来的作者协议很有意思,我喜欢那个调调。谈谈产品服务的深层次问题,频率要求很低,好像只要一年四篇,可以接受。
《时尚先生》和《新商务周刊》都有约写,答应之,尚未出产。可观后续文章。《人物》杂志上我有个书评栏目,和《网络传播》同样不算在专栏,不过每月到点就写,姑且算之。这个书评主要围绕的是新书:三个月之内出版的书。我写书评的风格大致是不太说这本书(要看自己看呗,何必剧透),纯属用这本书做个由头,大谈一番自己的见解。
最后我要提一下,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专栏,每周六录制,周日播放。到底周日何时何频率,不要问我,我也不知,嘿嘿
其实我真心想写个情感问答的专栏,但从来没人请我写过。ELLE网一度有机会,但人事变动后便不了了之。没辙,只好自己在微信公号上弄一个。这里要预告一下,我已经请动了王丫米同学和我共同主持。未来的情感问答,将有一男一女共同作答,可能还会互相pk,敬请期待。
—— 小结的分割线 ——
写专栏是一个相当苦逼的活,到点你就要交东西出来,脑袋空空时真要命。写一个字你得看一百个字,还得反复琢磨。钱固然很重要,但思考是第一位的。
比如,这篇玩意儿就没有钱可收。
本文作者:氮集博主魏武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5300010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布者:卢松松,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xiangniao.com/p/1069291.html